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12年11月6日 廣西天華編輯
日前,財政部網站公布了其印發的《中國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提出了未來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目標及相關要求。
《規劃》提出,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以下主要發展目標:法律制度基本健全、有效實施;執業范圍和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資產評估機構規模優化、布局合理;資產評估機構管理科學、核心競爭力增強;執業環境切實改善、規范有序;從業人員隊伍壯大、素質過硬。
《規劃》在資產評估機構的執業范圍、服務領域以及規模優化、布局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設想。《規劃》強調,我國將力爭用五年時間實現資產評估行業傳統業務收入年遞增20%以上,全部收入300億元的目標。重點培育5家左右年收入超過10億元、20家左右年收入超過5億元的特大型資產評估機構。積極扶持50家左右年收入超過1億元的大型資產評估機構。科學引導眾多中小資產評估機構規范有序發展。此外,《規劃》還對人才培育、行業管理、市場準入等都作了若干規定。
此次出臺的《規劃》,事關資產評估行業的發展方向,也關系到行業能否做大、做強、做優。
資產評估在我國尚屬年輕的新興中介服務行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其發展主要得益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崛起和對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和改革。與此同時,資產評估行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組成部分,在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服務政府管理方式創新、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公共利益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發展資產評估行業,不僅能為企業兼并重組、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提供更好的專業服務,而且還能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資本跨境流動,實行境外戰略并購、項目論證、價值評估和資產管理等提供綜合性高端服務。
但我們也不能忽視,資產評估行業近年在得以長足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公司數量多、產業規模偏小、大型骨干企業少、復合型專業人才缺乏以及機構公信力不夠等諸多制約因素。
據了解,2005年,國內收入排名前10位評估機構中,年評估收入超過3000萬元的只有3家,到2009年,前10位評估機構的年評估收入雖然全部超過3000萬元,但實現年收入過億元的只有前2名。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雖然已經擁有注冊資產評估師30000余人,但其整體上存在著流動性強、業務能力不專等問題。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資產評估業務主要包括對國企改制、法院、資產經營公司、實物注資以及其他一些股權轉讓等方面的評估。以往國企改制占評估公司的絕大多數業務,現在國企改制接近尾聲,因而資產評估產業也普遍面臨著業務“突圍”和“延伸”問題。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會長賈邦靖曾經撰文指出,資產評估行業要發展,關鍵在于抓住市場。要堅持穩定傳承、持續發展、科學創新,鞏固和挖掘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努力培育潛在市場,在做好評估核心業務的基礎上開展相關業務服務。
同時,賈邦靖還強調,要切實提升資產評估行業社會公信力,全面推進實現“四個優質”,即行業優質發展、協會優質管理、機構優質服務、評估師優質執業。
賈邦靖認為,做優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做強是行業執業能力的提升,做大是行業發展的需要,做優、做強、做大的重點在做優。評估機構要以提供優質服務為目標,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既對客戶負責,更對社會公眾和國家負責。
因此,此次《規劃》強調,資產評估行業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熟悉和掌握股票、債券、基金、期貨等現代金融業務,充分發揮專業技術優勢,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實現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民經濟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等,提供全方位服務。同時《規劃》強調,要重視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評估,服務于文化、林權、海島、玉石等相關特殊產業,積極參與財政資金績效評價、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涉稅評估等業務領域。《規劃》還著重提出,資產評估機構要努力拓展國際業務,積極探索與境外評估機構合作等多種方式,為利用外資、境外投資、國際合作區建設、海外工程承包等提供全過程支持。
而在全面實施資產評估行業人才戰略方面,《規劃》提出了改進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制度,重視資產評估專業碩士培養工程,建立勝任能力評價機制,完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等四方面要求。
資產評估行業作為市場經濟的催生物,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加強,特別是隨著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增多,市場化并購重組日益活躍,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形成,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只有不斷做強做優,提高社會公信力,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